金門,一座坐落在重要戰事地點的小島。
自唐朝作為牧馬區開發以來,歷經元朝鹽場開發、明朝鄭成功來此防禦、清代的堅壁清野封鎖政策,一直到民國4年金門建縣,而後被日軍占領,再到國民政府播遷來台,解放軍的砲擊轟炸。
翻開金門歷史,頁頁都是辛酸血淚。
是民國38年(西元1949年),古寧頭戰役打了解放軍一個耳光;卻也澆了國民政府一頭冷水,驚醒了還在恍惚中的眾人。開始得很突然、很順利,解放軍隊從福州、漳州一路往廈門推進。取得了廈門後,要渡海取金門、台灣。一連串的陰錯陽差、季節風向及潮汐卻開了個大玩笑,國民政府成功守住金門。
鮮少有人知道,其中日本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關鍵。日本帝國陸軍將領「根本博」更是當時實質的戰略指揮官。在古寧頭戰役之後,根本博更建議國民政府,參考1945年美日在硫磺島上作戰的經驗,在金門全島挖坑道進行防禦工事。
擎天廳的建造是在像這樣子的時代背景下所催生的。
位於太武山山腹中的擎天廳,於民國51年(1962年)開始動工。擔任陸軍六十九師師長的袁子濬將軍帶領一千多名官兵,採三班輪替制,不分晝夜地趕工,以炸藥、簡易機械工具及雙手開鑿,中於在1963年7月完工,完成一個長50公尺、寬18公尺、高11公尺,可容納一千多人的大廳,前後費時不到一年。
這麼一個高聳寬闊的空間,卻沒有樑柱來支撐,花崗岩的岩壁,刻飾著鑽鑿出來的斧痕,凹凹凸凸,坑坑洞洞,卻可以從其中看見兵士們的堅忍、耐力。用簡易的工具炸藥,要鑿穿挖開密度比大理石高上三倍的花崗岩,這談何容易!
向廳中望去,首先見到的便是岩壁上的「擎天廳」三個大字,由 蔣中正總統所題。以藉此勉勵所有的國軍「人定勝天」,勿被艱苦的環境所擊倒。
向左手邊看去便是一排排地座位。傳說廳中共有755個座位,是為了紀念當年在克難狀態下開鑿這麼大的洞穴,過程中所喪生的所有先烈。
最底的牆面,放著金門部隊軍旗、番號及圖騰。
右手邊則是一座巨大的舞臺。令人不禁遙想當年鄧麗君小姐在舞台上勞軍的倩影,那清柔又撫慰人心的歌聲,不知讓多少鐵血男兒也落下英雄淚。
抬頭往上看,擎天廳的頂部天然形成一隻老虎的形象,姿態威猛無比,虎踞擎天。也有人說像是「雙龍戲珠」圖。有趣的是每次造訪擎天廳,圖騰都會不同。
除了勞軍,擎天廳更是過去戰時的指揮中心,與各坑道相連。過去在太武山腹中,有有中央坑道為主的十八坑道,為金門地下最長的坑道系統,甚至可將卡車開入隧道中,可稱是地下長城。也因為在坑道中行駛車輛較危險,還在坑道中設置了金門第一支紅路燈來管制呢!
目前中央坑道系統仍在軍方的管制之下,並無開放參觀。但光從擎天廳的規模及宏偉程度,也許可以略猜想中央坑道及十八坑道的特殊風華吧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