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舊金門城城外,有一條石板路,石板路的兩旁是一排排紅磚或石塊所造的老舊房子,這便是被稱「台澎金馬第一街」或「台閩第一街」的、明朝所遺留下來最古老的街道。
時間回到明太祖洪武20年,明太祖朱元璋派周德興管理經營福建沿海地帶,當時沿海地帶海盜倭寇猖獗,於是下令建造中左所(廈門城)及金門所(金門城),在明代的軍制下,1,200人的守衛軍為所,可以想見當時金門做為一個「所」的規模龐大,已由此可知金門當時的戰略地位已非常重要。金門城也是當時唯二有護城河的城之一。
這條街道便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發展起來的。當金門城興建起來後,駐守軍增加,城內的商業店家飽和之後,一些不適宜在城內生存的店鋪便遷移至城外,漸漸地形成了這條長135公尺的街道。如製造雜音、髒亂的打鐵店、火炭店、抬轎店及染布坊等等。
當時選擇在這個位置建金門城,則是因為此處較高,在金門多為平地的島上,此處剛好是一個相對而言的制高點,可以一眼便看到海面上的狀況,嚴防盜匪流寇來襲,也可以看見戰艦停泊之處。而雖然那時的金門城是最多軍隊駐紮之處,仍然需要防備海盜流寇,便在城外發展的街道中也做了防禦的機制。其一,仔細觀察街道,每棟房屋緊緊相連,其中少有空隙,讓賊匪無法簡單進入;其二,在街道東南西北處都設有「隘門」,白天時打開,開放讓商業行為得以進行,夜晚實則關閉,使內部形成一個封閉的街區,減少被入侵的機會。
這樣的設計在之後體現出了它的功用。明朝末年,倭寇大舉進犯金門島,攻下了金門東北方的巡檢司、西北的古寧頭杜、西南的後浦頭杜等等;只有金門城,因為設有城牆及防禦措施、加上地理位置特殊,易守難攻,始終沒有遭受攻擊。
這條街道的盛況一直持續到清朝。清朝在後浦地區,也就是現在的金城市區建了總兵署,將大部分的行政中心轉往金城過去了,漸漸地,居民也外移到後浦地區,而原本的明朝老街便安靜了下來。
登上北城門,遠望這片地區,城門內與城門外感覺截然不同。城門外,磚造老屋、低矮的平房、安靜沉穩的氣氛,彷彿是清晨時分,下一秒便會有古老的吆喝聲傳出,揭開熱鬧一天的序幕;城門內時序卻令人錯亂,陡然將人拉回21世紀的現在,招牌林立,偶而出現的車輛,穿梭來往於明朝與民國之間。
恍如夢般的錯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