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DSC_2064.JPG DSC_2064.JPG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cysbcm20160101/1452394662-806908072_n.jpg)
民國41年(1952)由名建築師沈學海所設計、由國軍工兵將士所興建的莒光樓,恢弘雄偉,氣度凜然,與太武山的「毋忘在莒」勒石並稱為金門最重要的地標。常常聽人說「沒到過莒光樓(或「毋忘在莒」),別說你到過金門!」,由此可見它的重要程度。
在胡璉將軍的書「金門憶舊」中,有提到莒光樓當初興建的目的:記功而且獎勵後進,氣勢必須壯觀,建築必須宏偉,不能遷就,不能寒傖。而莒光樓也確確實實是耗資百萬的鉅額工程了,為當時金門預算最高的建築之一。而「莒光」一名,則是配合當時先總統 蔣公 推動「毋忘在莒」運動,期勉全國軍民:勿忘過去齊國田單,以莒城這麼一個彈丸之地,便光復了整個齊國的失土這段歷史。以達到砥礪全體軍民時時刻刻努力不懈的功用。
若單以莒光樓的外型來看,建築外型有兩種說法:一種說法是仿造古代麒麟閣的三層式建築;另一種說法則是仿造北故宮的角樓造型。各位看倌們覺得哪一個比較像呢?
但無論莒光樓是仿哪一種建築,都有一個特點:既允許四面八方的凝視,也適合居中登高眺望,是不折不扣的地標建築形式。不像其他的洋樓、碉堡等等,有一個面為最美麗的正面;從四面八方觀莒光樓,都能感受到它的雄渾氣勢。登上頂樓後,除了可以一覽金城市區的全景外,更可以遠眺建功嶼、烈嶼(小金門);遙望遠方的廈門。莒光樓背山面海,前方的紅樹林,冬天有一百多種大陸飛來的候鳥,也是賞鳥的保護區。
樓前有兩尊古砲,一尊為明末鄭成功所用的銅鑄禮砲,後來被金門縣政府用來當做霧砲,每天固定於早上10點、12點時鳴放,用以警告附近的船隻不要觸礁。另一尊具考究為清朝乾隆年間鋅鑄的古砲,是歷史的見證者。
來到莒光樓,不能不知道的兩個人物,其中一人便是頂頂有名的胡璉將軍(字柏玉),有金門恩主公之稱;另一個卻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賴生明,題了莒光樓的牌匾大字。為什麼雄偉的莒光樓要由一個當時年僅18歲的賴生明題字呢?
這便是跟莒光樓「記功且獎勵後進」的目的契合。當時的賴生明,僅僅是個傳令兵,在大膽島服役。民國39年7月26日,爆發大膽島戰役,那時共軍部隊500多人,從大膽島的中部登陸準備突襲,大膽島的駐軍集中在南端的南山及北端的北山,中部被共軍登陸後,失去通訊功能,兩方駐軍無法連繫同時反攻的時間。那時年僅18歲的賴生明,奉命帶著2個人,連他共3人,要隻身穿越共軍火線,設法將集結反攻的時間由南山傳到北山陣地。過程的艱辛不遑多論。
然而也正是有賴生明等人誓死達成任務的決心,將情報傳送出去,兩軍集火打退共軍,大膽島的戰役才守了下來,也為金門前線繼續維持了抗戰的機會,直接或間接換來現在和平的局勢。這是一個「小兵立大功」真切的例子。
除了歷史紀事,來到莒光樓,也別忘了跟金門最有特色的電話亭來張合照喔!
夜晚的莒光樓,享受海風吹拂、明月照面,靜靜觀賞五光十色的彩燈將莒光樓映照在一片光蔭之中,別有一番風味。